从以前灰头土脸不招人待见,到如今走进大超市货架集体露脸,从专卖店本地开花到远销海外,尽管存在着缺乏品牌、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因素,但随着政策引导扶持、人们崇尚绿色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出现了难得一遇的发展契机。
土特产店遍地开花
几年前,来同旅游的外地好友问我,除了老陈醋之外,还能带点什么回去。我告诉他,买点“东方亮”小米和黄花什么的,好友问哪里能买到,说句老实话,我还真不清楚。可如果现在你问我同样的问题,我会如数家珍般报上特产名来,并明确指给你购买地点。这一切都缘于近年来,各县区大力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土特产超市更是遍地开花。
前几年,由于人们对当地土特产缺乏足够了解,市内只有寥寥几个土特产专卖店,品种也就十几种,像华林这样的大型超市也没有设置土特产销售区。据华林超市东风里店负责人介绍,前些年,购买黄花、苦荞、小米等土特产的,一般都是老年人或对饮食有特殊要求的市民。在旅游旺季或者中秋春节期间,购买的人会多一点,主要用于馈赠亲友。
这几年就不一样了,各大超市都划出了土特产销售专区,种类有30多种,其中包括浑源县“大瑞”凉粉、莲花豆和油辣椒等产品,大同县黄花,灵丘县苦荞系列,广灵县“东方亮”小米,阳高哈蜜杏脯等。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各厂家将旗下产品分成了面向大众的简装系列、用于馈赠亲友的精装系列。从销售情况来看,来同游客购买量占到总销售量的一半,销量比较好的产品是广灵的“东方亮”和大同县的黄花。究其原因,主要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健康饮食,人们观念转变带动了土特产的销售。
销量逐年提升
前几年还不太招人待见的我市特色农产品现在成了香饽饽。市民探亲访友送盒苦荞健茶,来同旅游的人走时带点黄芪、凉粉、杏脯,东方亮小米成为全国“两会”特供产品,大同县黄花、恒山黄芪等销往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近年来,围绕经济转型发展,我市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通过政府引导、精美包装、绿色认证和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终于露出尖尖角。
前几年,我们的特色农产品是一流产品、三流包装,样子很土,现在包装档次明显提升。以灵丘的苦荞健茶为例,分豪华装、经济装、方便装好几种,盒子有圆的有方的,有纸筒有铁桶,很精美。市农委信息中心书记梁全说,东西好,包装漂亮,探亲访友能拿得出手,人们愿意买,这市场就慢慢大了、火了。
漂亮的包装仅仅是走向市场的第一步,通过十多年连续举办农展会引导,加快绿色农产品认证,扶持龙头企业等一系列运作,终于使得我市农产品花开满园香。
2001年开始,我市年年在太原、北京等地办展,参展企业产品一年比一年多,销售一年比一好。去年我市共45家企业300个产品参展,现场销售800万元,签订招商引资和贸易合同26个项目39亿元。在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受欢迎的背后,是我市对农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即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我市从2002年开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申报认证,目前全市已有100多万亩面积、50多家企业、120多个产品获得了“三品”认证,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同时,我市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涌现出广灵县广宽瓜子、浑源县大瑞凉粉、大同县黄花总公司、浑源县万生黄芪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做强做大需加力
“一村一品”发展路径的选择、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我市特色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三农和市场的角度看,产销良性互动的条件已具备,做强做大面临着难得一遇的发展契机。
但是,由于缺乏品牌、企业规模小、深加工能力不足,信贷支持不够等因素制约,我市特色农产品产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一些人士认为,特色农产品要打品牌、上规模、注入科技做深做细,吸纳资金支持,才能抓住时机,做到更好,走得更远。
市农委信息中心书记梁全说,现代农业某种意义就是品牌农业,传统的重种植轻品牌观念必然会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从源头上提高质量,打造高品质、高质量内涵的品牌,加快转型升级,是特色农产品走向成功的选择。目前,我市特色农产品真正的全国名牌还没有,产品营销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创名牌打市场。
市商务信息中心主任寇玉林认为,我市特色农产品企业缺乏深加工能力,像黄花、绿豆,多年来就是把包装做得小了些,苦荞做得稍好些,有苦荞面、苦荞茶。他说,土特产企业规模小,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从银行贷款很难,产品缺乏创新,形成恶性循环,这需要政策倾斜和支持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我市特色农产品企业缺资金,市商业银行王时栋说他们早知道。对品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他们一直在关注,并给一些很知名的如生产“东方亮”小米的企业放了贷,因为“东方亮”这个品牌已经走出去了,但大多数特色农产品企业得不到需要的贷款。他说,做为一家地方性银行,商行很想支持特色农产品企业,但很多企业没品牌,且自身运行不规范,如对一家企业的原材料采集、市场销售、机器设备等作评估很困难,这就没法放贷。
他认为,特色农产品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规范自身的产销运营,政府应当通过政银企座谈推动银行和企业更好实现项目对接,大力发展担保公司等,多方设法解决特色农产品企业缺资金问题。(大同晚报)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