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山西农口在太原开了个座谈会;3月8日,又在北京开了个恳谈会。两个会被喊话的对象分别是国内的大金融机构和大龙头企业,意思只有一个:开放的山西特色农业产业欢迎你。
此举传达出的信号为,重新布局启动的山西特色农业产业化,走的是大金融支撑,大龙头引领之路。
沿着这一思路,山西今年开启了产业化“特”“大”运作之旅:以大项目为抓手、大龙头+大基地为平台,形成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组合拳,打特色牌,以大求强。
思路背后的逻辑是:山西农民增收翻番需农业产业翻番来支撑;产业翻番需发展农业现代化来实现;而山西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这一特点恰恰决定了山西农业现代化的出路——做大特色产业。
加工补课农业现代化
2008年,矿难频发、安全形势被全国诟病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重磅出击。多数人渐次告别与煤共舞生活的同时,县域经济的非煤产业发展和农民的就业与增收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此刻,山西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再次映入人们眼帘。
和农业大省相比,山西在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上是农业小省,但却是特色农产品资源大省。小杂粮、草食畜、鲜果、核桃、红枣、蔬菜等产品享誉全国,薯类、食用菌、核桃、红枣等种植业也都极具地方特色,发展潜力巨大。
有鉴于此,打造洼地将煤炭行业挤出的闲余资本引入农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成为山西当时的共识。其中,农产品加工成为一个重要选项。
随后,山西启动了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513”工程,对省、市、县三个层次成长性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数据显示:2010年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10亿元,比2009年增长36%;2011年实现629亿元,同比增长23.3%。
大跨步前进的背后,却也折射出过去山西产业化水平的落后程度。与邻省河南相比,2011年一个双汇就跨过了500亿元的门槛。
究其原因,长期卖煤不吆喝的山西人,早已生疏了祖先晋商的营销手艺,产业化的加工品停留在原材料阶段,特色农业难以形成大龙头带动大发展的格局,农业产业化驱动乏力。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曾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山西纠结于煤文化思维,陷入资源魔咒。
特色崛起支撑收入翻番
2010年,山西获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综改区。袁纯清提出山西要以此为契机,破解资源魔咒,转型发展,五年内再造一个新山西。
此后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被量化为四化建设——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其中,将农民收入翻番定位为“山西转型跨越的关键所在”、“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核心指标”。
去年履新的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广泛调研之后,提出解题思路——山西的比较优势在特色农业资源,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项目为抓手,以贴息扶持为重点,推进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翻番促进农民收入翻番。
不久,山西开始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库,同时出台了《关于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山西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指导目录》,明确了杂粮、畜牧、蔬菜、干鲜果、薯类、油料及油脂、乳品、木本粮、食用菌、种业、中药材、水资源开发、林木花卉以及市场物流等13个重点发展产业。
山西省农业厅负责人李平社介绍说,在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建设中,杂粮产业和生态畜牧业是山西独有的两大特色品牌,最有可能先一步做大做强。目前“山西杂粮产业振兴计划”和“畜牧产业振兴计划”已经进入起草阶段,将于年内启动。
大三农统筹大产业崛起
2月27日召开的山西银农座谈会,与会的阵容发生了较大变化,除农业厅外,水利厅、林业厅、发改委和财政厅等涉农部门参加了会议;除涉农银行之外,工商、交通、建行等大的商业银行和兴业、浦发等股份制银行共23家金融单位也在被邀请之列。
大三农寻求大金融支撑座谈会的亮相,令业界对山西三农发展方式的转变刮目相看。此间的观察者认为,变化凸显出的是整合资源的跨度和扶持产业的力度出现前所未有的“大”。
这种变化从去年已悄然开始。2011年10月,中国太原第二届特色农博会开幕的前夕,承办单位增加了水利厅和林业厅等单位;2012年,山西建立了《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库》,该项目库由农业厅牵头,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林业厅、扶贫办等部门共同建设和管理。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细节意味着山西农业产业化操作思路和运作方式的质变:涉农部门协同,构建大三农格局,以大项目为支撑统筹工农产业,为山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这些配套政策是否会产生洼地效应,尚待观察,但至少向外界传递了山西的诚意。
大龙头主领产业化变阵
重新布局实施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阵容,是山西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一笔。
在3月8日的大项目寻求大龙头投资恳谈会上,山西首次披露将规划建设忻州杂粮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太谷葡萄酒生产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等重点项目,欢迎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来山西投资特色农产品产业。
用大基地项目向大龙头企业抛出橄榄枝,透露出了山西产业化运作的路径:以大龙头+大基地为平台,积聚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以形成最佳组合。
很明显,这一模式的实施主体是龙头企业。对大龙头的诉求是产业化发展主体的创新,山西希望以此快速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进而完成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支撑。
山西《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库》的一个数据也反映出了山西对产业化主体的转型诉求: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289个项目中,投资主体基本上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大三农格局、大项目布阵、大龙头引领、大金融支撑,山西特色农业产业化正跃跃欲试。(农民日报)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