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在中原经济区中的定位是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战略支撑,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化”协调发展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先行区,打造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商丘寄予厚望。
近年来,商丘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凝神聚力,务实重干,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使更多的优质生产要素汇聚商丘。省委书记卢展工去年11月份在视察调研商丘时,对商丘的跨越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总体有效。认为商丘引进的项目科技含量高,集聚度高、关联性强,增长势头猛、发展后劲足。4月9日~11日,本报记者在商丘采访,所到之处,干部群众谈的都是项目,议的都是发展,呈现出一派干事创业、务实重干的勃勃生机。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商丘就是要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实现新突破,打响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商丘”金字品牌。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商丘之大商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17日讯 大河网报道:夜阑人静时,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开始人声鼎沸。
“每天凌晨两点前,市场里的肉食、水产交易区开市,交易持续到早上7点;蔬菜、瓜果的交易商户一般从早上三四点开始;像粮油、干调、副食、饲料等的交易一般在白天进行。整个市场12个农产品交易区里,一年365天,这里都是人山人海。”4月9日,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党委副书记邵兴光对记者说。
商丘,是商朝都邑所在地,商人、商品和商业的发源地。4000多年前的商始祖阏伯也许没有想到,在这块三商之地,他的后裔们凭借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买全国、卖全国”,把农商做到了极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每天滚动播出的商丘农产品价格信息,被称为“商丘价格”。“商丘价格”已成为全国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
商丘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在1998年就催生了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个大农商。
商之大体现在规模、吞吐量和人流上。市场占地17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2011年完成交易量635万吨,实现交易额150亿元;市场每日人流量6万人次,车流量1.5万辆次。
商之大在这里形象的说法是:在这里没有买不到的,没有卖不掉的;一年不出市场门,有吃有喝饿不着。
商丘市委书记陶明伦认为,在商丘这样的农业大区,为“三农”服务就要稳农、惠农、富农,就要为农产品找到一个像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这样一个货畅其流的出口。
4月9日一大早,梁园区双八镇62岁的菜农牛岳武就把自家种的黑白菜拉到了市场里的自产自销区。他说,他家今年种了6亩叶菜,每亩地的产量大约是8000斤,要是没有这个大市场,谁有胆儿种这么多的菜,卖不掉扔都没地方扔。
和牛岳武老汉不同,虞城县利民乡的范景堂和南全喜虽然没种辣椒,却一直在市场里卖辣椒,一年做到8个月。他们两辆车轮流跑,每天都从300公里外的山东苍山县拉回3吨辣椒在市场里批发,最近连续拉十天了,还没赔过钱。
牛岳武、范景堂等在瓜果蔬菜区的买卖,交易双方只负责看货、谈价,确定交易后,称重、计算等都在市场内安装的120台电子交易一体机上进行,货主刷货主卡,买主刷买主卡,双方都不摸钱,交易完成后,买卖双方可随时到市场里的电子结算中心进行结算。
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副总经理闫春岭说:这套2005年投入使用的电子结算系统至今在全国同类市场中还处于领先水平,每日都在采集交易量、交易品种、单价等海量信息,使“商丘价格”更可信、更精确。
市场里还建有由6个核心实验室组成的检验检测系统,使问题农产品无处遁身。另一方面,交易信息加上2009年启用的进门登记监控系统,理清了市场内所有农产品的来龙去脉,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风险,可以实行无障碍追溯。
作为“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十强市场”, 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还经常组织商户和生产基地开展产销对接,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目前,市场的覆盖半径大约为200公里,辐射到全国的30个省、市、区。在市场周边已经形成的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户)有6700多个,培植了190万亩的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受益农户16万户,户均年增收900多元。在市场经营的商户已发展到5000多户,围绕市场从事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人员已达2万人。
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在成就“商丘价格”的同时,真正带了一批产业,活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
■专家点评
大市场方成大气象
省委政研室社会处处长 王民选
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栉风沐雨15年,已经成长壮大为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区域龙头。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融会出黄淮平原大农区特有的交响乐,默默调控着豫鲁苏皖4省交界几万平方公里几千万农民的产业结构、发展思路甚至生活方式,影响着相关部门的预测与决策。
由于农民经营的小规模和经营主体的分散性,中国目前的农产品流通呈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在龙头企业挑不起、带不动,合作社不健全、衔接能力跟不上,超市与农户对接数量少、关系不稳定的现阶段,批发市场不仅是主角,而且是高地、是品牌,是缓解“买难卖难”和“卖贱买贵”等现象的中游码头。
大市场促进了农民观念的大转变。许多农民由自给自足的小种养转为大面积种植,不少农民流转出土地,专业搞运输或担当经纪人,就业的多样化使农民在观念遽变的同时,自觉地实施着素质的提升。大市场还提高了农民的质量意识。从种植过程的施肥用药,到销售之前的甄别分类,甚至包装运输,农民从自发的“讲个样子”,到自觉地要“创个牌子”,新型农民的培育也借了市场“调教”的光。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