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观察录(一)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我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2673个,比上年增加404个,入社农户6.5万户,辐射农户11.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8.2%。
探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形式,可以说多种类型并存,经营范围由原来的种养业,向加工、劳务、运输、信息、技术和销售等多个领域延伸。在现有的合作社当中,从事种植业1257个,养殖业1043个,林业13个,渔业32个,服务业250个,其他78个。
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我市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步伐加快,但与我市农业大市的地位是不太匹配的,发展的空间还有很大。
目前,我市正处在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的关键时期,正在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而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无论是种植、养殖、加工、经营和销售,没有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组织化和合作化是行不通的,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以下几个转变。
从小到大的转变。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得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无法施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农业抗灾保产等能力较低,从而造成农业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农村发展难。通过组建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吸纳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有效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便有了用武之地。
从旧到新的转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大农业科技摆上突出位置,分散、弱小的一家一户式经营由于资金、信息、市场风险等原因对农业科技吸纳能力弱,难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引导农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现代化大农业要求生产标准化,即包括农业生产的操作规程、栽培技术、养殖模式和标准化的产品形态都要实行标准化,市场需求向多元化、优质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度的组织化,带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引进新品种。采用行业标准对产品进行引导、管理和控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一个个小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同一个个小小舢板,不足以抵挡惊涛骇浪,只有将这些小舢板有序编排,组成实力强大的大船,才能破浪远航,成功抵达彼岸。当前,我市的农民专业合作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整合优势,做大做强。只有破解了这个课题,才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
[ 关闭窗口 ] |